服务热线:0531-82950255

美文志/专栏

祝桂丽:从一滴露珠到一片草叶——读王开生散文集《观澜集》

作者:当代散文 日期:2024年12月04日 浏览:497 原创


6f74482dcbf0ac5129c86467e1c34701.png

澜声浩荡,自耳畔升起。那些光阴的故事伴随着大海的呼吸流传至今。青岛八大关太平角一带,绿树红瓦的万国风情,在历史与时光的隧道中发出光亮,古典与现代的活剧在这里不断上演,留下深邃的回声。这是我在阅读王开生老师散文《观澜集》后的真切感受。

《观澜集》26万余字,2024年由青岛出版社隆重推出,装帧精良,文字优美,颇具文人风格的插画更是给全书增添了独特魅力——趣味诙谐,与内容相得益彰。散文内容分为上下两编:《岛上钩沉》《艺事云烟》。小引中王干先生盛赞他的写作“知性而灵性”,评论家赵坤则说《观澜集》搭建了一个“文本小坐标”。文集中从一滴露水到一片草叶,散发生动质朴的人生况味,让人穿越时光隧道,用文化视角回望历史,反思当下。

“文学即人学”,读完开生老师的《观澜集》,觉得这句话与他的散文十分契合。他的文章颇有汪曾祺的味道,不事张扬,简洁素朴之中充满对人生过往的深深感念,思想的珍珠从字里行间焕发光彩。观,看也,有远近之分,与内外联动;澜,大波浪也;大波浪是青岛人文历史的潮起潮涌,是时光脚印中浮现发酵的五味杂陈与情感哲思。

开生是青岛的儿子,在青岛出生成长,成年后又在这里生活工作。《观澜集》首先饱含丰厚的人文底蕴,岛城历史上发生的文化事件在他的笔下如数家珍,尤其八大关一带,文化底蕴深厚,飘荡迷人气息,那些王公大臣、开国将帅、外国元首、公主王子、文人墨客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纷纷踏足,在岛城的时间里浮现,留下张张底片,此类篇章在集子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。

“太平角一路23号,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,曾是一处美国人的别墅,位于太平角海滨的一处岩崖之上。小楼居高临下,庭院开阔,推窗可赏太平湾的万顷碧波,岬角美景可尽收眼底。1954年7月,文坛巨匠郭沫若下榻于此。”(《名人与太平角》)

开生对青岛这片土地的感情体现在多个侧面,在《林木八大关》《湛山一角》《小院春秋》《北方有嘉木》《蜡梅不是梅》中,他叙述岛城的建筑、植物——紫薇、广玉兰、日本黑松、洋槐、银杏等,这些植物因为与历史典故、文人墨客有了关联,便赋予了别样的寓意,成为时光的见证。那些老建筑和老故事,不止是岁月留痕,更是对一座城市魂牵梦绕的爱与文化记忆打捞。

近年来,一些从外地来青岛的作家和文人雅士们提到太平角,必然会提到岛城的作家、书法家、美食家王开生。开生老师在岛城所做出的业绩——事业、书法艺术创作、写作、举办各种活动,无一不是有声有色,得到大批的拥趸者,这是其身体力行、辛苦付出的回响。王安忆在法国领奖台上,谑称自己是“69届毕业生”,是“被教育放弃,两手空空的走上社会”,是的,在动荡年月出生的人们,何尝不是如此。

爱,意味着奉献,奉献需要能力——能力的获得是从哪来的呢?从《观澜集》中,可以看出端倪。开生老师善于从人与事中汲取其优点和长处,经常反思感悟,一边努力读书写作、研习书法,这使他拥有博学多元的交流能力,并儒雅之风尽显。在《太平湾畔忆恩师》中,他写书法家张海“做老实人,办实在事,对人以诚相待,水到自然渠成。”我们周边不缺聪明人,而恰恰缺宽厚、真诚的人。现实中他做人做事低调内敛,成熟练达和自信,经常为岛城文化事业做一系列有意义的事,不但不求回报,甚至将公益行动列为自己的“份内事”。

语言幽默风趣,是王开生散文的另一特色,读之让人忍俊不禁。《观澜集》中,有一些追述童年的篇章,会读到作家性格中“雅皮”的一面——童年时代捉蛤蟆、捕蜻蜓、到附近部队养猪场用长竹竿逗弄“二师兄”,坐通勤火车去蓝村看电影,学摄影,自制暗房冲洗照片,虽然免不了糗事儿,但这就是一个少年血肉丰满的真实成长经历。“那时好玩的东西不多,全凭自个动脑筋去创造性开发。”他写老胡同抑扬顿挫的吆喝声,赊小鸡、锔锅锔盆、锵菜刀磨剪子的,惟妙惟肖地描述剃头师傅“手拿一把金属大镊子,一根铁棒快速擦过,弄出‘噌——’的一声长音,颤悠悠的”,画面感十足。

“沟边修有一小段水泥斜坡,我常在斜坡上“擦滑梯”。水泥斜坡粗糙生涩,并不滑溜,擦起来挺费劲,架不住我天天锲而不舍地硬滑,我不知磨破了多少新衣新裤新鞋,后期竟然把它蹭出了一道“光痕”。我搬出铁路宿舍后,两个堂弟接了班,听说又将斜坡擦出了新亮度。此是后话。”

“从事锔瓷营生的手艺人,也是常客,多在宿舍内街里如此吆喝:“锔锅——锔盆——锔大缸来——”长长的尾音,老远就能听到。闻其声,我一准儿跑去蹲在师傅跟前,盯着看他拉锔弓、打锔钉,满是羡慕与好奇。”(《铁路宿舍》)

由此可见,他的心经常为新鲜的色彩、声音、场面所感染,这些源于生活的直接感受,是诗与艺术的萌芽。虽脚踏天涯,却始终心怀故乡,人生的本真和原意不因时光而更改,以及智慧与率真的多元生长,都会从这部书中找到经验、共鸣与佐证。


0
0
1

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  去登录

网友评论:

当代散文

当代散文网